8月22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为了规范冬枣产业发展相关活动,健全完善冬枣产业链,促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法律法规,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25年6月24日经滨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2025年7月31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滨州作为全国冬枣发源地之一,历经30多年发展,现有冬枣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达6亿斤以上,产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沾化冬枣”品牌价值达到56.11亿元,枣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同时,也存在着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品种品质退化、优势品种种植成本较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不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通过立法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列入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继续审议项目,开展立法工作。
高点规划、高点定位、高点建设,为冬枣产业指明发展方向。《条例》规定根据全市冬枣资源状况,制定冬枣品种、苗木繁育、标准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物流交易、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规划,以沾化区冬枣集中种植区域为核心,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冬枣产业集群。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冬枣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植管理、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加工、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标准,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冬枣品牌建设、管理、保护、推广,提升冬枣品牌价值。《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冬枣品牌建设,明确品牌定位、品牌形象、推广策略、保障措施,支持冬枣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保护。规范“沾化冬枣”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推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鼓励和支持冬枣品牌持有者参加品牌价值评估、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宣传自有冬枣品牌。
注重产品质量,筑牢产业发展“生命线”。《条例》从多个环节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提升。在使用农业投入品方面,规定应当加强对冬枣种植过程中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在包装分级方面,规定冬枣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从事冬枣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冬枣,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包装或者附加标识,标明产品质量等级。在市场销售建设方面,推动冬枣集中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用,完善冷链保鲜、仓储物流、快递配送、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和服务。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条例》规定鼓励和支持冬枣生产经营者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建研发平台、专家工作站等,促进冬枣产业关键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开展冬枣新品种权申请,保护冬枣新品种权。在产品深加工方面,支持冬枣生产经营者开展冬枣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冬枣食品、饮品、工艺品、保健品等生产能力,提高冬枣产业的附加值。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支持冬枣产业与历史文化、地域风情、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特色餐饮、健康营养、研学教育、体育赛事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冬枣产业整体效益。
实施全方位服务保障,助推产业发展升级。《条例》聚焦产业扶持,强化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政策资金、金融保险、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冬枣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结合我市实际,对上位法相关规定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具有滨州特色。
结合冬枣种植习性,支持发展冬枣设施栽培。《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冬枣设施栽培,加强冬枣设施栽培科技创新,建设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冬枣设施栽培产业体系。”
推动冬枣品质提优,强化品质科学研究。《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科技、市场监管、气象等部门、单位开展冬枣品质科学研究,推进冬枣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冬枣品质水平。”
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管,保证冬枣质量。《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冬枣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督管理。鼓励冬枣生产经营者在冬枣及其制品包装上使用防伪查询技术。鼓励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冬枣生产经营者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
延长冬枣鲜果售卖期,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建设机械冷库、气调冷库等贮藏保鲜设施,提高冬枣贮藏保鲜能力。”
紧跟电商信息时代步伐,全面拓宽冬枣销售渠道。《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商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冬枣生产经营者创新经营模式,采取电子商务、直播带货、j9.com官网社区营销等方式,推动品牌营销,拓宽销售渠道。电商经营者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不得夸大宣传,误导消费,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坚持科技人才强农,加强乡土人才评定。《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冬枣专业技术人才纳入“渤海英才”评定范围,明确评定标准、程序等。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完善冬枣产业人才服务保障措施,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劳动模范等奖项。”